悉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,不乏爱酒雅士。
人生得意之时,要喝一杯,穷困潦倒之时,要喝一杯;宾客满座之时,要喝一杯;形单影只之时,也要喝一杯。
在他们的世界里,酒是直通内心的纽带,一杯一壶交错间,灵感随之迸发,佳作徐徐而来。
无论是词人、书法家,还是画家,酒在他们手中,宛若画龙点睛之笔,所到之处所向披靡,随时随地点石成金,弹指间成就千古绝唱。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
提到苏轼,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的一手好词,以及好吃和好酒。从苏轼的大量作品中不难看出,酒于他而言,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他一生爱酒、知酒、酿酒、谈酒、写酒,创造出大量以酒为主题的诗词经典。
苏轼曾在《饮酒说》里写道:“予虽饮酒不多,然而日欲把盏为乐,殆不可一日无此君”;思亲时,他写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;思乡时,他写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”;报效祖国时,他写“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,又何妨”;面对人生时,他写“且趁闲身未老,尽放我、些子疏狂。百年里,浑教是醉,三万六千场”。
苏轼饮酒,是以酒为趣,助兴歌咏,体悟人生。
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《兰亭序》,相传是王羲之酒后所作。通篇遒媚飘逸,字字精妙,是自然形态之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结合,似如有神助,走笔如行云流水,为万千后世奉为书法经典。
此序写成,众名士都拍案叫绝。据传,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,感叹自己竟有如此神来之笔,事后他又多次书写《兰亭序》,最终“更书数十本,终不能及之”,再不能达到酩酊时分的艺术境界。
不少西方的艺术家对酒也情有独钟,将其视为“灵感缪斯”。梵高在巴黎时,经常到酒馆里去寻找灵感,捕捉人生百态。
酒后的梵高,可能看到的是与众不同的星空,是《红色的葡萄园》。
夕阳西下,余辉洒遍这座被田地、湖泊、村庄、森林环绕的葡萄园,阳光将雨后的田野洒上了黄金和深红的颜色,似乎要与天空的黄色炙阳交融成一体......
在文艺世界里,酒被视为灵感的源泉之一,让创作者得以挥洒自如、直抒胸臆。
艺术源于生活,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活中的“艺术家”,在华夏千秋的岐香中,可以尽品人生百味,与岁月同行,奔向美好生活!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更多资讯




联系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七路西北国金中心A座13层
©陕西五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12623号-1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西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