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,如画花往往以桃、杏、芙蓉、莲花同画一景。”
——彦远《画评》
露花倒影,烟芜蘸碧,灵沼波暖,这是文明对最瑰丽画作的认知,它们大都取景入画,在触感真实的现实里暗合着心境与艺术的灵气。
唯王维别出心裁,自然笔法,乱序春秋,造乎自我画中之境。
或许在王摩诘看来,相悖的景色与乱序的春秋从来都不是画中色彩的瑕疵,而是他将自然之境与心中之境不着痕迹的融合,此中乐趣迥得天意,不足为外人道矣。故而无人知晓摩诘因何如此着墨,从此这一幅《袁安卧雪图》萧然独立于中国画的历史,留下了名为“雪中芭蕉”的旷代绝笔。
芭蕉本是春之物,雪中哪得盈然姿?这大概就是王维心中的灵秀,世间色彩万般,如若执笔人只能运用单一墨色,那其余的颜色于此人而言,便是无用之物。
显而易见的,王维不是这样的执笔人,大约他下笔时多有考量,如何在天水一色的大雪中勾勒出袁安困雪时的窘迫呢,什么颜色又如同袁安的良善品性与坚韧情操呢?于是王维挥毫撒墨,一帧雪中芭蕉立于高地,给了后世书画评家又一个值得商榷玩味的传世佳作。
当然,这并不是王维第一次以春秋乱序的方式纾解胸臆,在那首言简而韵浓的《鸟鸣涧》中,摩诘就用了同样的手法——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
秋日的落桂,春夜的空山,一遍嚼来难判诗境是何季节,我想是娴静的秋日,交换了零落的春天,这份相辅相成的意向交换,无言地像文学史里极少描述到的感情,花开并蒂的兄妹之情。
《诗经·国风·邶风·燕燕》
燕燕于飞,差池其羽。
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
瞻望弗及,泣涕如雨。
燕燕于飞,颉之颃之。
之子于归,远于将之。
瞻望弗及,伫立以泣。
燕燕于飞,下上其音。
之子于归,远送于南。
瞻望弗及,实劳我心。
仲氏任只,其心塞渊。
终温且惠,淑慎其身。
先君之思,以勖寡人。
注释:
燕燕:即燕子。
差(cī)池(chí)其羽:义同“参差”,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。
弗:不能。
颉(xié):鸟向上飞。
颃(háng):鸟向下飞。
将(jiāng):送。
仲: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。指二妹。
任:信任。
塞(sāi)渊:笃厚诚实,见识深远。
惠:和顺。
勖(xù):勉励。
燕子展翅飞的时候,翅羽尚且不整齐。这个妇人要离去了,我便远送她到平芜的荒野。直至远瞻不见,咽泪如雨。
燕子展翅飞的时候,上下寥落动如风。这个妇人要离去了,我便送她到远方。直至远瞻不见,我久伫原地涕泗横流。
燕子展翅飞的时候,呢喃着送别的音律。这个妇人要离去了,我便远远送她南下。直至远瞻不见,让我心中劳累不堪。
我的妹妹诚实可爱,胸怀宽谅坦荡。她温顺贤惠,良善于深。常劝我谨记已故国军的思量,让我受益良多。
这是一首送别诗,关于送别人的说法基本有两种,一个是卫庄姜送归妾说,另一个是卫国国君送其二妹远嫁说。虽然《左传·隐公》中多倾向于第一个说法,但笔者以为诗中送别人对自己的自称,以及对妹妹的称呼推断,还是第二种说法更为妥帖,所以此篇文章谨以第二种说法为准做《燕燕》诗歌解析,多歧为贵,无求苟同。
全诗四章结构清晰明了,前三章写的送别之景,最后一章忆往昔垂今泪,品行情操如此纯良美好的妹妹,如今就要做他人妇,山高水远难以再见,回忆与现实的对照,显得这份离别的悲伤色调更加浓郁。
如今眼前燕燕于飞,差池其羽,那往后的岁月该当如何呢,今日一别,妹妹会是抱布贸丝的结局,还是成为天南地北的双飞客呢?
一母同胞的兄妹,宛如两朵同心并蒂的莲花,他们从前一起在春日繁蕤,在秋日寥落,风起一花动,盛绽并心同。
直到有一日,小妹玉妆成,兄妹二人便不能见到同一个春日,是以兄长的万般爱护之心,送小妹出阁远嫁,平芜尽处,别是春山,此后并蒂的两朵莲花,在不同的四时之景中,交换各自繁茂的秋日,和兀自零落的春天。
花动并心同,红妆玉成,红妆玉成,平芜乱春秋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更多资讯
联系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七路西北国金中心A座13层
©陕西五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12623号-1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西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