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团新闻
您现在的位置:
首页
/
/
集团要闻
07-04

天下分封 | 历史荣耀与文物传承下的邢国

然而,历史上的邢国,远非上述短短一句话所能概括。其渊源之长,也远非其他诸侯国所能比拟。 邢国是商周时的国家,古称邢(井方国)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:“祖乙迁于邢。”这里提到的商代祖乙曾迁都的邢,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。 西周时期,周成王为了感谢周公旦的辅政之恩,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(邢靖渊)为邢侯,管辖邢地,建立邢国。邢国先后传二十世,历五百余年。 传说姬苴被周成王选定为邢侯是因为姬苴随父亲周公东征邢地时,一日去邢地的太行山上打猎,在山前平台草地上看到一头神牛坐北朝南而卧,觉此事奇异,便报告给了周成王。成王得知后命召公占卜,结果显示是建国的祥兆,于是周成王便选择了姬苴于邢地建国,邢国也因此别称为牛城、卧牛城。 同之前讲过的鲁国一样,同为周公之子的姬苴严格按照周公礼制,建立起了名噪一方的礼仪之邦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邢侯簋(guǐ)、麦尊铭、麦彝铭等西周青铜器都是为祭祀周公所铸,记载了成王赏赐和邢侯拜谢的历史。 邢侯簋,西周国宝级文物、国家一级文物,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,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。该簋为四兽垂耳,侈口鼓腹,腹身饰象纹,足部饰,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 ,有铭文68字。 同时邢国还是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,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抗击河北、山西中部的戎狄,严守中原门户,使戎狄五百年不能进入中原。《后汉书・西羌传》曾载平王二年“邢侯大破北戎”。著名青铜器臣谏簋上也记载了成康之际一次“邢侯搏戎”的重要战事。 西周穆王时期,邢侯井利(邢穆公)兼任周朝太宰,为周穆王三公之一,掌管周朝六军,并陪周穆王周游天下,《穆天子传》便记载了这一事迹。 到春秋末期,邢国国势逐渐衰弱。公元前662年,戎狄在晋国暗中支持下大举进攻邢国,公元前661年,邢国首都被攻占后,齐桓公出兵援助,将邢国君臣迁到夷仪(邢台浆水)。并与齐国结为盟国。 后邢国与卫国交恶,公元前635年,卫国进攻邢国都城,卫国潜伏在邢国的“卧底”礼至兄弟劫持了邢国太子,趁机攻破了邢国都城,邢国最终灭亡。卫灭同宗,开启了春秋无义战的篇章。 邢地后来被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所拥有,并成为赵襄子的采邑。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(芈姓,屈氏,名巫,一名巫臣,字子灵)投奔晋国,被晋景公封于邢国,先为邢大夫,后升邢伯、邢侯,邢国成为屏藩晋国的附庸国。 在此期间,赵国发生了著名的赵氏孤儿事件,事件的主人公赵武便被藏匿于晋国的属地邢国的赵孤庄(位于邢国都城鹿城岗西北)。 巫臣传邢侯之位于其子狐庸,后雍子争夺邢地,狐庸杀死雍子,韩宣子则以邢侯狐庸擅自杀人为名,也杀死了狐庸,至此,邢国国除。 鹿城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在邢台的北部,目前这个城址保存较好,有高大的古城墙,城墙现存高度有6米,城的范围也比较清楚,面积约二平方公里,国家和省市考古专家对古城址考察后认为,城墙夯土非常纯净,这说明该城之建造较早,很可能是春秋时期邢国的都城。 根据明成化《顺德府志》记载:“鹿城岗在县西北二十里,俗传邢侯欲筑城于此,立标已定,夜有鹿衔标于今城”。这一记载与今鹿城岗古城遗址地理位置十分吻合。结合相关资料和历史,此处可能是春秋时期巫臣封邢国后建立的都城,也有一种说法为邢国初封的时候建城的地方。 虽然邢国如今在春秋众国的存在感并不高,但其悠久的历史却远非其他诸侯国可比拟。在商朝祖乙迁都之时,甚至远在黄帝时期,邢地就在历史上有了姓名,“邢”字的产生便与这片土地的古老的历史息息相关。 邢,是邢台最古老的地名,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,当时被称作“井”。公元前17世纪,西方姜姓井族顺河水东移,迁徙到冀南,便给此地命名为‘井’。邢地土肥水丰,百泉竞流,故称“井方”。 黄帝也曾躬耕于邢台的干言岗,《诗经·国风》记曰:“出宿于干,饮饯于言”。当时,黄帝还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,建井田,史称“黄帝凿井,聚民为邑”。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,合“井”“邑”二字为一字,这就是“邢”字的起源。 夏代《禹贡》定九州时,邢便被划给冀州。冀字下部的“共”字原为古邢字,代表邢地。 商王祖乙元年,当时商朝的都城设在相(今河南省内黄县),因相地处黄河下游,河水时有暴涨,河水一涨洪水泛滥,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,黎民百姓难得定居,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,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,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,食寝不安。为此,大臣巫贤建议迁都于耿(今山西省河津市)。次年,由于河患耿都被冲毁 ,于是便迁都于邢。 后来商朝几经迁都,到商王武丁时,都城已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殷。不过武丁的皇后妇妌(jìng),也是来自井方。在妇妌成为皇后之后,邢地也成为了邢(井)伯世袭封地。妇妌善于农业种植,尤其擅长种黍,殷墟卜辞中记录了很多她种黍的内容。中国著名青铜器的司母戊鼎就是妇妌之子为祭祀母亲妇妌所铸造。 司母戊鼎,又称后母戊鼎,是商后期(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)铸品,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,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 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;商后母戊鼎的铸造,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,而且组织严密,分工细致,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;2002年1月18日,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《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》。   商朝末年,井伯被擢封为邢侯,为商纣王三公之一,称邢侯国,为了与西周邢国区分,一般称作古邢侯国。商纣王帝辛在邢国的沙丘之地扩建沙丘宫苑为离宫,长期在此酒池肉林、长夜之饮,邢侯不堪纣王胡作非为,愤而进谏,被纣王杀死。直到西周建国后,邢地才有了新的生机。 如今,河北邢台也在后来被国家确定为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科研基地,并被国家考古学办命名为“邢墟”。现已发现先商和商、周文化遗址多达200余处,这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。相信在未来,有着“商族之源,祖乙之都,邢侯之国”之称的邢台还将继续创造属于它的历史。 邢国的分封以及邢国生产的青铜器,邢姓的产生
上一页
1
2
...
11

联系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七路西北国金中心A座13层

咨询电话:029 -89298003   029-86216962

©陕西五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    陕ICP备2021012623号-1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西安

搜索
确认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