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老的器皿,承载着文明的轨迹。
60年前,考古学家在宝鸡发掘的一件西周早期青铜何尊铭文中,意外地发现了“宅兹中国”四个字,这是“中国”一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。
沿着这条历史轴线,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古老中国的生动画面。
在世界范围内,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多不可胜数,然而,唯有中国的文明始终保持独立,延续千年。
何尊,中国宝鸡博物馆“镇馆之宝”、中国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
这件铸造于公元前1038年的青铜何尊,因镌刻着“中国”最初的文明之光,被视为“国之重器”。
故宫博物院“何以中国”特展,曾展示了全国130多件珍贵文物,以国宝重器回溯中国文明源流,其中这件青铜何尊宛如一盏指引历史的明灯,闪烁着古代中国的文明之光。
故宫博物院“何以中国”特展中央展台,左为红山玉龙,右为良渚玉琮,陕西何尊位居中央。 图/故宫博物院
为何“中国”最初的文明之光,会经由这样一件器物得以重现?这绝非偶然
早在青铜器问世之前,人类使用各种材料制造器皿,从骨头、石头,到木头和陶器,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。尽管生产条件有限,但人们对工艺和艺术的追求驱使着器物由简单朴素向复杂精致转变。
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
夏朝时期,随着铜矿的开采和冶铜技术的进步,青铜器逐渐进入鼎盛时期。青铜作为金属冶炼历史上的首个合金,稳固且不易破裂,但制作过程繁琐且耗时,原材料也不易获取。
青铜器的兴盛与夏朝的建立密不可分。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世袭制王朝,夏朝的建立标志着“国家”概念的形成。
为巩固政权,统治者需要器物来凸显权威。青铜器凭借其稀缺原材料、华丽造型和复杂工艺,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。
也就是说,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,几乎与“国家”的诞生同步的。
何尊铭文中的“中国”虽然指的是地理概念,即“中央之地”,但在同一时期甚至更早,一个政治、经济乃至文明的“中国”正在悄然兴起。
今天我们看到的青铜器,大多体型庞大,造型凝重,也说明主要用于祭祀,而非日常使用。
由于长时间埋藏在地下,它们呈现出氧化后的青铜色,而古代的青铜则是明亮的金黄色,称为“吉金”。正是因为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,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大放异彩。
青铜器在商代达到鼎盛,特别是在铸造数量和工艺水平上,都取得了巨大成就。数量庞大的青铜器,不仅缔造了独一无二的青铜文明,更因镌刻了“中国”的初次诞生,成为古老中国悠远而厚重的底色。
朝代频繁更迭的古代中国,在夏商周时期的王朝延祚中,伴随青铜而成长的另一种力量功不可没。
初生的王朝怎样建立秩序,赋予统治以合法性,是一个关键的挑战。
在原始社会,由于人类生活几乎完全需要仰仗大自然,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也有着天然的敬畏。君权神授的思想,便成为维护政权的重要支柱。
夏朝以来,君主们宣扬“受命于天”, 祭天成为统治者侍奉神灵、彰显王权的重要手段。
《左传》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
作为比武力更有效的精神力量,正是仰仗神明带来的政治合法性,以及世袭制下血缘宗亲结成的稳固联盟,夏商周三代才得以在中国历史上绵延1600余年之久。
伴随着王权而兴的青铜器,也在祭祀、宴飨等礼仪制度下,衍生出一整套体系完备的青铜礼器。
现存唯一保存完好,且属于商代王室级别的妇好墓出土了468件青铜器,其中酒器占比高达74%,种类达到15种。
而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乳钉纹铜爵,则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,号称“华夏第一爵”。
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种类数量来看,酒器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。
在古人看来,酒被视为“天之美禄”,有通天达地的神奇之用,可以通过祭祀中的饮酒与神明心灵相通。
《汉书·食货志》也记载:“酒者,天之美禄。帝王所以颐养天下,享祀祈福,扶衰养疾。百礼之会,非酒不行。”
青铜尊在器形上的端庄浑厚,也几乎是为祭祀、宴饮等重要场合量身定制。后世文献中,尊还与另一酒器彝连用,以“尊彝”为青铜礼器的统称。
酒以成礼,藏礼于器。青铜酒器的发展与酒礼的建立相互交织,拥有灿烂青铜文明的商周时期,也缔造了青铜酒器体系的蔚为大观。
在甲骨文中,“酒”字的写法有两种:一是形如酒坛的“酉”字单体象形,另一字形中部为“酉”,两旁的曲线像是酒液,又像是坛中飘出的酒香。
两种象形都意味着,世界上第一个“酒”字,亦是从盛酒的器物演变而来。
商周时期的酒器体系包括温酒器、盛酒器、饮酒器、斟酒器、调酒器等,各有其功能。
【尊】
“尊”原指盛酒的容器,作为青铜礼器代表,它通常具有敞口、高颈、环足的特点。何尊就是西周早期贵族“何”所铸造的一件青铜觚形尊。
除了何尊,还有四羊方尊、妇好鸮[xiāo]尊、晋侯鸟尊等,也都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级别的青铜器珍品。
[商] “妇好”鸮尊
河南博物院九大「镇院之宝」之一
[商] 四羊方尊
中国国家博物馆「镇馆之宝」之一
中国十大传世国宝
【爵】
爵是中国发现的最早青铜器,也是最早的酒器,常在古装影视剧中出现。
[商] 兽面纹单柱铜爵
它的结构由柱-口-腹-足组成,口沿的蘑菇形状柱被认为是用来挂滤网的,因为古代的酒比较浑浊,需要滤网过滤酒渣。
【觚】(gū)
在考古发掘中,青铜觚和青铜爵经常配套出土,作为商代主要礼器的组合。不同社会地位对应不同数量的觚爵,数量越多,地位越高贵。
[商] 兽面纹铜觚
【觥】(gōng)
“觥筹交错”中的筹指酒筹,觥则是盛酒的容器,也可以用来调酒。觥通常是椭圆或四方形,圈足或四足,盖子多是兽头,有时整体呈动物形状。
[商] “ 后母辛”四足铜觥
【盉】(hé)
盉在古代是一种调酒的神器,用来将水和酒混合后倒入爵中饮用。
[西周] 弦纹三足铜盉
【壶】
壶既可以盛酒,也可以盛水或贮存酒。莲鹤方壶是保存完好的青铜器,结合了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,被誉为“东方最美的铜器”。
[春秋] 莲鹤方壶
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国国君大墓
河南博物院九大「镇院之宝」之一
【角】(jué)
角的器物造型与爵类似,但是口沿没有爵柱,是低级别贵族饮酒的器具,通常与爵、觚等组合使用。
[西周] 父乙角
【罍】(léi)
罍的造型与壶接近,属于大型盛酒器,多为方形或圆形,底部为圈足或平足。
[商] 兽面纹铜罍
【卣】(yǒu)
卣一般为椭圆大腹,细颈有盖,有圈足和提梁,与尊组合使用,属于比较常用且实用的青铜酒器。
[商] “秉盾丁”铜卣
【觯】(zhì)
觯是小而圆的饮酒杯,形似尊,但体型较小,多有盖,属于贵族使用的饮酒器,所谓“尊者举觯”。
[商] “守父乙”铜觯
【斝】(jiǎ)
斝的造型与爵类似,沿口也有立柱,但尺寸要大得多,没有流酒槽。
《礼记·礼器》中说:“尊者献以爵,卑者献以散。”
[夏] 乳钉纹铜斝
【彝】(yí)
彝的造型与尊相似,有盖,盖子形状酷似房屋屋顶,因此“尊彝”成为青铜礼器的总称。
周代提出“六尊六彝”的规定,并设立了“司尊彝”,主要负责根据礼制等级,在祭祀、宴饮等仪式中安排尊彝的陈设、用途以及盛酒。
[商] “爰”铜方彝
传统文化
现今,这些保存在博物馆中的青铜器仍然充满庄严典雅,但不再是昔日分阶级的权贵之物。甚至连它们的名称都不易辨认。
在它们沉睡的数千年中,王朝兴衰,社会变迁,三代礼器早已随着时间退出了历史舞台,大量青铜器被掩埋在地下。
然而,曾伴随青铜文明从少年时期走向成熟的礼仪思想,却在几千年间持续被选择、接受、传承,一直延续至今,成为现代中国文明的基石。
当古老的“尊”(樽)仍用作酒杯的代名词,当“尊敬”和“尊贵”继续延续“尊”本义中的礼敬之意,繁荣了1600余年的青铜文明,或许并未真正随着时光远去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更多资讯
联系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七路西北国金中心A座13层
©陕西五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12623号-1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西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