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以“姓氏”二字合称,但“姓”和“氏”一开始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在我们今天所用的浩如烟海的几万个“姓氏”里,由最古老的“姓”沿袭下来的,只占很少一部分,而其余绝大多数,都是“氏”。
“姓氏”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渊源?这里的“氏”又有何说法? 让我们走进姓氏文化,探究姓氏背后的故事。
“姓”,人所生也
许慎《说文解字·女部》:“姓 , 人所生也 。古之神圣 , 母感天而生子 ,故称天子。”
由 “姓 , 人所生也 ”可以知道,“姓”应该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。所以要想探究姓氏的起源,首先应该回溯到母系社会时期。
母系社会时期,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,只能以母亲来确定人的血缘归属,同姓之人往往是同一个女性的后代,所以最早的“姓”其实是作为血缘关系的标志出现的。
上古时期的大姓,也大多都带有女字的偏旁部首,如:姜(齐国国姓)、 嬴(秦朝姓)、 姬(周王朝姓)。
后来,当人们知道近亲结婚于后代不利时,便出现了“同姓不能通婚”的规定。
例如:
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,因为两人都姓姬,只能将吴女改姓孟,称吴孟子。
所以姓所起到的最直接的社会作用,就是“明血缘、别婚姻”。关于这一点,有典籍记载是伏羲氏正式推行了”正姓氏、制嫁娶”的社会规范。
氏,又是什么?
人们惯以“姓氏”并称,而“氏”,又代表着什么呢?
“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,……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, 有着紧密的亲族关系 , 氏族名称的功能 , 就在于保存具有这一名称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 , 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。”(郭沫若)
到了父系社会,姓的数量开始增加,氏族也在不断繁衍,成员越来越多,原来同姓的氏族逐渐分出了很多新的支系,为了表示各个分支的区别,便在姓之外产生了“氏”作为区分。这种区分延续了几百年,直到秦汉,姓与氏的界限才渐渐消失。
此外,还有很多“氏”,是由“职业”、“职位”、“封号”、“居住地”而来,如司马、司徒(官职)、卜、 陶(职业)、韩、卫(封号)、东郭、西门(居住地)。
西周:完美运用
姓与氏的分别在西周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。当时,“姓”的不同可以直接表明诸侯国和周王室的亲疏关系 。而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创造的大量的“氏”,也有很多成为了现代中国人姓的直接由来。在当时,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,且一般男子称氏,女子称姓。
“男子称氏, 女子称姓, 氏一再传而可变, 姓千万年而不变。”(顾炎武)
例如:
姬是周王室的姓,由于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分封于鲁,所以伯禽的子孙便以“鲁”为氏。
姜姓是炎帝部落的后代,下面又分吕氏、申氏等;姜子牙,亦称姜尚,姜姓,吕氏,名尚,字子牙。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,故以吕为氏,也称吕尚。
到了春秋战国,战乱频繁,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多,姓氏文化也变得愈发多样。要想了解更多姓氏文化的内容,请关注下期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更多资讯
联系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七路西北国金中心A座13层
©陕西五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12623号-1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西安